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z6com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耿晓辉:关于陆羽《茶经·七之事》的阅读心得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作者在第二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发言节选。


耿晓辉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人文社科部

 陆羽《茶经·七之事》里面汇集了很多魏晋时期的小说文本,这些小说除了情节生动之外,也具有一定的哲学深度,并体现出陆羽择录时的深刻用意。

首先,陆羽《茶经·七之事》中选择的小说,数量非常大,大大超过了诗歌。这体现出陆羽对小说的重视,也体现出了陆羽先进的小说理念以及他矫枉求真的精神。小说一词出自《庄子》的《外物篇》,其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说明,古人对小说的看法有一定的偏见。从庄子开始,人们认为小说都不是很重要的文本。虽然庄子的“小说”一词不同于我们现在的小说文体概念,但他基本奠定了古人对小说不够重视的一种理论基础。这种理论发展到陆羽的时代,依然是很有影响的,但是陆羽对小说的重视,改变了人们对小说一贯的看法,比较接近于现代。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面说,小说除了小道消息之外,还有一种能补正史之缺的作用,甚至对治身理家起到重要的作用。陆羽基本同意班固的观点,并有所发展。比如,《七之事》里面所提到的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的故事,就很好表现了她教子有方、治身理家的形象。另外,陆羽博采诸家小说还必须突破“君子弗为”的传统偏见,这种偏见也能够从茶经的写作目的当中看出来,因为陆羽撰写《茶经》有一个很重要的用意,就是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上关于饮茶的一些不良习气。陆羽提倡清饮,反对混饮,就是对“君子弗为”偏见的一种矫正,也是其求真精神的一种体现。另外,小说作为一种虚构的文学形式,照样能反应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陆羽选择小说,也能从一个侧面表现出陆羽对求真精神的坚持。

另外,陆羽所采用的魏晋小说还反应出其精行俭德的茶道追求。在这方面,我对陆羽所阐述的“精行俭德”思想做了一些简单的考证。精行,这个词首先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出现过。《吕氏春秋》里有“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舆遇”之语。精,有些学者认为是指日月之光或指星辰、星光,用我们现在的理解方式就是天体运行,还有些学者认为是原气的意思。另外,精气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在我们的道教典籍里面,非常普遍地出现精行这个词,使用范围非常广。首先,在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太平经》中就已出现。另外,在《魏书·释老志》中亦有“若无精行,不得滥采”,可见,这个词已经用的较为普遍了。那么,精行到底是什么涵义呢,综合起来看,道教术语精行是道教徒砥砺修行,增强修为的一种不二法门,其实质是通过炼气或行气以达到提高智力的目的。由此延伸开来,精行还可以代指道教中资质甚高、修为圆满的圣人、真人,或是笼统地概括为,通过修炼而近道、得道的意思。通过对精行这个词的考察,我认为,陆羽所说的精行俭德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接近于道教的这一术语,而和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吕氏春秋》里面的含义相去甚远。同样,我们也可以从陆羽所选择的这些小说当中,找到一些根据,比如《七之事》篇中搜集了很多包括《搜神记》、《续搜神记》等志怪小说里面的一些内容,这些故事通常被认为是志怪小说,同时,也带有十分明显的道教神仙色彩,反应了道教在魏晋时代的兴起的这样一个基本特征。

最后,还有一方面需要指出,陆羽所采摭的某些小说,还可看成是饱含着生命意识和人生哲学的哲理小说,这主要体现在陆羽所采摭的志人小说当中。魏晋时代和唐末在历史发展进程当中其实是有些相似点的,魏晋时代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时代,而陆羽所处的唐末时期正赶上安史之乱,也是经历这样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所以,陆羽的很多对生命的认识非常接近于魏晋名士对于生命的一些认识,这些都反应在了陆羽所采录的魏晋小说当中。比如,魏晋名士褚太傅痛饮茗汁的故事虽然没有被陆羽收入《七之事》之中,但褚太傅的经历却和陆羽有着惊人的相似。可能正是这种经历的相似和情感的一致,才会使得陆羽有意将褚太傅的故事排除在《七之事》之外。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陆羽的《茶经·七之事》篇不只是资料的积累,而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深意,寄寓着陆羽对茶的特殊情感。特别是,收入《七之事》篇中的大量魏晋小说,不仅类型丰富,志怪、志人、史传等多种题材都有所涉及,而且,不同的小说类型,还在反映陆羽深刻的哲学思想方面有所侧重,志怪小说旨在阐释精行的内涵,史传小说则是突显俭德真义,而志人小说更是在论述生命意识和人生哲学层面集中发力,三者共同将《七之事》篇推向了形而上的文本高度,以致成为后人难以企及的理论范本。

上述即是我今天的汇报,请大家批评指正。


  
上一篇: 张耀南: “中华茶典中之水哲学——三款六式框架”(下篇)
下一篇: 李勇强:皎然茶诗中茶道范畴的意涵分析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