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第九届禅茶大会总结发言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大家好!
感谢论坛的主办方和会务组给我一个机会做大会总结。
我本人有幸受邀参加了2019年3月在灵隐寺举办的第八届禅茶论坛,今年的第九届禅茶论坛有诸多的不同,在目前的防疫政策下,本届论坛的举办时间一改再改,很多同仁最终未能成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今天的会场上群贤毕至,能来的都是禅茶文化的真诚爱好者。对参会者而言,本届论坛的最大收获莫过于思想碰撞、观点交锋,然而,老友相聚、结识新朋,拜见到传说中的前辈和业界大佬也是更加重要的收获,松阳的美景美食则是又一个大大的收获。
本届论坛在如下三个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果:第一,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带来了不同视角的研究成果,浙江大学胡晓云教授围绕茶产业品牌的研究,还有屠幼英教授的“崇觉罗汉茶的历史文化与功能成分”都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学科的学者们所做出的新锐研究;第二,禅茶研究的深化,这体现在多元立场、文献诠释等方面,参会者将禅与茶的关联做了更加具体且细化的研究,这方面的成果包括: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舒曼的“佛教中国化视域下的‘禅茶文化’”、浙江农林大学关剑平教授的“住持人生中的茶汤礼仪”、钱江晚报原主编胡志弘的“草木皆随心——从故宫收藏看‘卢仝煮茶图’”、南海佛学院禅茶系釋慧清师父的“无住禅师茶禅思想考释”、南开大学哲学院归国博士赵文的“一则由煎茶引发的禅宗公案”、中国佛学院讲师谷文国的“禅、教之争中的禅茶文化及其衍变”、薰风斋点茶工作室张志刚的“黄金碾畔玉尘飞--宋代点茶法中的金银器”;第三,对禅茶文化现代性的阐发,这反映了学者们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回应和理论研究的现实关怀,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施由明研究员的“论禅茶与佛教中国化之关系”、澳门国际青年智库理事长徐浩的“禅茶的新时代表达与当代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李萍教授的“中华茶道定型中的佛教影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刚俊的“论农禅并重与禅茶文化”、武汉大学茶文化中心研究员宋时磊的“达摩的眼皮:一个茶叶起源传说的起源、传播与变异”、李锡洪的“从茶之六类到佛之六度”。
本届论坛是同时在线下和线上举办,29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所研究员沈冬梅主持的线上论坛顺利举办,因讨论热烈,原定四个半小时的会议,延长至六个小时。线上会议有16位学者做了发言,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研究员张建立的《从<南方录>看日本的茶禅一味》、舒健的《高丽禅茶与元丽政治》、王大伟《宋代僧众的日常:茶果、茶药与他们的生活世界》、纪雪娟《宋元禅师语录中的茶文化》、刘明杉《从宋至明建盏地位的变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田真的《佛学与诗学视角下的皎然茶道探究》、沈国光的《唐天宝元年<高法轮塔铭>考释》、黄若然的《佛教中国化视域下的“不鼓自鸣”音乐思想探赜》、吉木的《基于<禅苑清规>内容的禅茶翻译研究》、苑红超的《北宋禅院饮茶审美特质》、顾雯、马莉的《镰仓期东渡禅僧与日本茶禅文化——以镰仓圆觉兴圣禅寺为例》、中央财经大学包胜勇的《禅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路径》、沈冬梅的《宋代佛教茶供》等。
无须讳言的是,本届论坛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时间关系,未能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参会者之间展开有深度的思想对话;学者们对现实的把脉未能得到实务部门的有效回应,未能形成学界跟决策层的实质性交流;一些研究成果还停留在大而化之的疏阔层面,还需要给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思路。
本届论坛得以顺利召开,首先是得到了多位高僧大德和学界前辈们的加持,光泉大和尚、姚国坤副会长的出席,以及他们所做的致辞和主题发言都令人醍醐灌顶,也大大提升了本届论坛的认识高度,感谢他们的莅临指导!松阳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一个必要条件,特别是具体承办部门的县委统战部展现出了最有成效的工作,感谢他们为筹备本届论坛付出的心血!最后但同样非常重要的是,特别感谢灵隐寺办公室主任董寅杰牵头的会务组,他们做出了周全的安排、细致的服务,让大家宾至如归,他们在会场的忙碌身影构成了论坛的一道风景线。
201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国际茶日”唤醒了全球人类对茶文化和茶产业的持续关注,中国茶文化方兴未艾,禅茶研究的未来可期,松阳的茶产业正蓄积待发,我们相约下次再见!
谢谢大家!